原标题: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
我国航天史迎来第5次“太空会师”
●第五次“太空会师”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女)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畅会师。新华社发
●初次“太空会师”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四号乘组陈冬、刘洋(女)、蔡旭哲完结我国航天员初次“太空会师”。
●第2次“太空会师”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入驻“天宫”,与神舟十五号乘组“成功会师”。
●第三次“太空会师”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完结第三次“太空会师”。
●第四次“太空会师”
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翻开“家门”,欢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入驻“天宫”。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均为“80后”。
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音讯,10月30日清晨4时2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二F”)托举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焚烧升空,将载有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的飞船精准送入预订轨迹。我国2024年度两次载人发射使命满意收官。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历时约6.5小时成功完结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回来舱进入轨迹舱。10月30日12时51分,在轨履行使命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畅翻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我国空间站。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均为“80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中,宋令东、王浩泽为初次履行飞翔使命的“90后”,蔡旭哲是二度出征太空的“70后”。此次“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结了我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一起在空间站作业日子约5天时刻,完结各项既定作业。
记者得悉,多项科技力气继续发挥重要效果,为神十九航天员乘组的太空旅程保驾护航。
揭秘 1
改善十余项技能状况长二F火箭牢靠性进一步提高
记者从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得悉,长二F火箭是我国现役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素有“神箭”美誉。自履行“神十二”发射使命起,长二F火箭就采纳“发射1发、备份1发”以及“翻滚备份”的发射形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面临常态化快节奏发射,类型部队在确保发射牢靠性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发射场流程,将长二F火箭“发一备一”发射场流程从空间站制作初期的49天紧缩到35天。
经过空间站制作以来一次次使命的不断堆集,本次发射初次采用了待命箭不测验的全新测发形式,将发射场流程进一步紧缩至30天。此外,本发火箭还进行了十余项技能状况改善,进一步提高火箭牢靠性。
载人运载火箭最主要的特色,便是比其他运载火箭添加了逃逸体系。在火箭发射升空阶段,一旦呈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严峻毛病,逃逸体系就会按指令焚烧作业,在2秒左右的时刻内,迅速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舱体带到2千米至3千米以外的安全地带,协助航天员安全逃生。
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魏威介绍,在本次使命中,长二F火箭研发团队对逃逸体系进行了继续的技能改善,让长二F火箭的牢靠性和安全性一直坚持在国际前列水平,并在继续的技能立异和规划改善中,不断挨近肯定安全牢靠这一终极目标。
长二F火箭发射载人飞船状况全长58.3米,起飞分量497吨,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整流罩直径3.8米,在火箭顶部带有逃逸飞翔器。
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将继续履行空间站运用与发展阶段神舟载人飞船发射使命,后续,类型部队将环绕箭上设备产品化作业等方面展开技能提高,为空间站常态化运营供给坚实确保。
揭秘 2
优化轨迹舱产品和布局神十九装载空间添加20%
作为航天员完结六合往复的“生命之舟”,神舟飞船采纳轨迹舱、回来舱和推进舱构成三舱结构布局,共有14个分体系。记者得悉,与曾经比较,此次神舟十九号的装载空间添加了20%。
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均由我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发,神舟飞船是我国牢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严厉的航天器。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发射回来。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施行我国初次载人航天飞翔使命。2022年11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我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交会对接,摆开空间站运用与发展阶段的前奏。
在此次神舟十九号使命中,我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团队经过轨迹舱产品和布局优化,进一步提高了上行载荷运输才能,装载空间添加了20%,为航天员等相关体系带着更多有时效性要求和暂时需求物资供给了条件。
据介绍,此举有助于推进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以及后续新批次飞船的继续改善,逐渐提高飞船的上下行载荷运输才能,将为我国空间站长时刻运营供给愈加高效、安稳的在轨支撑。
神舟十九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运用与发展阶段以来的第4艘载人飞船,履行我国第14次载人航天飞翔使命。
揭秘 3
地上“待机”半年 飞船锂离子蓄电池根本“满格”
神舟十九号是神舟十八号的应急救援待命船,此前,神舟十九号的锂离子蓄电池已在地上“待机”半年。在发射前,神舟团队对神舟十九号电源产品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体检”。有研发人员表明,“假如将锂电比作一个人,现在其处在巅峰状况。”
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开端,神舟飞船的主电源储能电池就从镉镍蓄电池晋级为锂离子蓄电池,单组电池扩容到达30%以上,一起新增了更为精准的充电分流操控形式,安全操控战略自适应才能进一步提高。
比较其他航天器,神舟飞船电源的作业环境比较杂乱。有单船飞翔时的大负载自主供电,有遮挡严峻和光照条件较差时接受空间站的并网供电,有回来途中的安全供电,还有毛病时的应急供电等。
神舟飞船电源分体系研发人员解说,锂电比能量更高、循环寿数更长、无回忆效应,在应对杂乱工况时,无需展开特别的在轨保护作业,且比较镉镍蓄电池,锂电能量坚持才能更强。
因而,太阳帆板根本可以处于停转状况,这也直接减少了机械结构的损耗,使其可以更好地接受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阶段各种杂乱的外部力气,有益于确保电源的健壮性。
实际上,在神舟十九号发射前,神舟团队也对神舟十八号电源产品展开了在轨功能评价。结果表明,虽然已经在太空“上岗”半年,锂离子蓄电池的功能,与入轨初期几乎没有改动。
在检测神舟十九号的锂离子蓄电池时,研发人员要点比对了锂离子蓄电池在出厂、出场及发射三个阶段的数据,发现电池状况与刚出厂时的功能根本没有差异。
揭秘 4
我国空间站六舱(船)均装备“太空天路”中继终端
在神舟十九号飞船飞向太空、前往我国空间站的数小时里,其测控和通讯均是经过中继终端与中继卫星一起建立的“太空天路”来完结的。
这条信息快速路不只完结了飞船与地上通讯的四通八达,更确保了地上测验人员可以实时把握飞船的飞翔状况,确保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畅抵达“太空之家”。
据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西安分院载人航天使命团队负责人介绍,在现在的我国空间站使命中,我国空间站六舱(船)均装备了该团队研发的中继终端。
神舟十九号飞船的天线网络也尤为重要。假如将神舟十九号飞船的天线信号通路体系比作铁路运输体系,那么一路路信号便是火车,天线网络更像是火车轨迹和火车站互换轨迹的道扳,全通道确保10余副天线的信号接纳和发送。
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西安分院神舟十九号飞船天线网络研发负责人介绍,神舟十九号飞船的天线网络共由USB天线网络、VHF天线网络、GNSS天线网络三部分组成。
当飞船的通讯信号要经过天线网络时,首要要对信号进行分路或组成,并对信号的杂波进行过滤,然后转换为可接纳或发送的信号。其间,GNSS天线网络还将在航天员乘组回来地上时发挥关键效果。
揭秘 5
舱门快速检漏仪成为载人航天器“必需品”
在空间站使命中,航天员要从神舟十九号飞船进入到空间站,其间要阅历屡次穿舱活动,都需求翻开和封闭舱门。保持航天员在舱内生计的气体不能走漏,精准快速检测舱门的密封性至关重要。
舱门检漏仪的效果便是检测神舟飞船的舱门是否到达了密封状况,它经过内部的中心传感体系,感触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在很短的时刻内判别舱门是否封闭无缺,并向航天员供给“舱门已关好,可以脱航天服”的指令。
记者从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10所得悉,前期的神舟飞船是整舱加压,经过检测整舱舱压改变来判别舱门的密封性,这种办法虽精确牢靠,但耗时长。
在这一布景下,该所研发的舱门快速检漏仪进行了优化改善,完结了对神舟飞船舱门和对接面的快速精确检漏,填补了国内涵该范畴的空白。
现在,舱门快速检漏仪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器的“必需品”,为航天员舱内活动供给坚实的安全确保,为载人航天器保驾护航。
揭秘 6
事关生命安全 密封件有必要100%确保质量
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承当了“神舟”“天舟”飞船舱体密封,以及空间站静密封件和抗静电密封件、航天员舱外航天服手套组件、主气密层等动态密封件的出产使命。
这些产品事关航天员生命安全,有必要100%确保质量。据四院研发人员李杰介绍,一个舱门抗静电密封材料就有近20项查核目标。密封件在运用过程中不会发生静电吸附,产品已成功经受了地上8万次的疲惫实验,并经过低压(真空)、高低温、失重等环境实验,完结了我国舱外服主气密层由盯梢仿照向自主立异的改变。
例如,四院研发出产的航天服衔接处,密封件可以耐受空间环境,既确保密封严丝合缝,又确保航天员的关节活动灵敏自若。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履行舱外使命时,二氧化碳吸附盘能吸收航天员在航天服内代谢发生的二氧化碳,确保浓度在答应范围内。四院相继霸占高效无毒配方、高强度成型工艺等关键技能,成功研发了低流阻、低粉尘、高强度、高吸收率的吸附药盘。
这个小小的药盘,外形尺寸及孔位确保共同,长寿数时刻不少于5年,经受了空间站安全和环境运用性验证。